信息详细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详细

【创】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

来源:本站 作者:层楼画室 更新时间:2016/9/12 20:03:57
一、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时代 21世纪初,创新(innovation)和创新教育(innovate education)己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这是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以科技为主导的理性思维己....

一、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时代

21世纪初,创新(innovation)和创新教育(innovate education)己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这是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以科技为主导的理性思维己无法应对21世纪的多元需求,逐渐失去了凌驾一切的主导地位。而对充满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人们发现国家和人才的竞争力不仅蕴藏在尖端的科技中,也蕴藏在每个人内在的创造力与美感能力之中。这股富有创意的深邃智慧的力量蓄势待发,终将成为推动人类进一步发展的真正动力。

在此背景下,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表了《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达至繁荣》的研究报告。报告中,对创新和创新教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明确指出:“创新精神是诀定美国在21世纪成功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加拿大、英国等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创新的战略报告,探讨如何通过创新和创新教育使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保持在世界前列。

在有关如何开展创新教育的探讨中,作为创新教育重要一环的美感教育受到了空前重视。人们认识到科技(理性)与美感(感性)相结合才是社会发展的出路,未来的科技创新将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基础。因此,现在的儿童与青少年将来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需具备审视美和创造美的素养。

2006年3月6日至9日,在葡萄牙里斯本市的艺术文化中心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艺术教育大会”。世界各国教育部的代表和艺术教育领域的代表500人参加了这次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是“构建而向21世纪的创造力”(Building Creative Capacities for the 21st Century)。代表们围绕艺术教育(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诗文)的价值、意义以及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展开讨论并发起提案。

为了开展优质的艺术教育,代表们一致认为,在艺术实践中强化创造力培养,提高社会和经济地位低下地区学生的能力。在大会宣言中,提出艺术教育的实践是重要的学习课题,发展青少年的知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强调从伦理角度发挥艺术教育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会上提出了“艺术中的教育”与“通过艺术的教育”相结合的观点,前者是指艺术各种形式内的特定发展,后者是指通过审美和富有创造力的方法去学习。大会中反复出现“创造力”、“学科间的互动,、“学校与社区”、“文化理解,、“协作”等关键词,反映了21世纪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创造力研究的发展轨迹

早期从事创造力研究的学者,认为解诀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力的表现。20世纪70年代,塔夫特( Taft)对上述观点提出了批评和修正,他指出创造力是一种可以培养的技能和潜能。霍华德·格鲁伯( Howard Grubb)对艺术和科学领域中具有创造力的个体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首先,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寻求把自己所关注领域的各种散落的事实和理论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一致性的综合理念。其次,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保持好奇并进行探索,能够创造出一个事业网络。

20世纪80年代,很多教育人士支持以创造力测试来筛选关术学习的资优生。这些研究以测量个人的创造性成就为指标,包括观察学生在学校参与美术创作活动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智力、学业成就和美术三方面的良好表现呈现正相关的关联。但也有一些学者提出批评,认为这类研究缺乏信度和效度的基础。而这一批评本身也被认为过于强调以科学或教育测量方法作为研究的基础,只强调创造性的工具价值,未从创造力的本质进行探讨,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同一时期,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对创造力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了20世纪90年代,创造力的研究聚焦于个人的创造性人格与创作潜力上。加德纳指出,根据心理测量研究方法发展出来的创造性测试,比智力测验更不可靠,如果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内提出解诀问题或设计产品的思路和方法,开始往往被人们认为不可思议,最终却被认可,得到赞赏,他就应被认为有“创造性”。多元智能理论促使这一研究转向探讨心智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以及创造力所需具备的素质及其复杂的发展过程和方向上。

2000年,安德森(Anderson)等结合后现代社会现象,提出“文化创造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人类能重新拾起灵性精神,分享从日常生活上感知的文化价值,并尝试借助创造力寻回普世通用的、实际的、具有固有价值的灵性原则。这是一种在后现代主义生态环境中重建现代主义价值观的观点。

2005年,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提出结合经济发展的创造力的新观点,认为支撑新经济的并非科技和组织,而是作为人力资本的人类创造力。,这一观点结合当代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议题,以人类创造力的价值来定义经济生活的新时代,取代以往单纯依靠经济发展和组织发展驱动社会发展的观点。

2007年,我国大陆地区学者肖鹰指出,“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北齐史学家魏收(公元505 - 572)撰写的《魏书》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观念不以人的主观意图为出发点,不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是以生命意识为核心,保持和发展事物本身的内在生机和统一性。作者对中西文化中不同创新观念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当前我国文化领域中以个体生存利益的无限扩展为创新目的的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2008年,我国香港地区学者刘仲严以微型流行视觉文化社群中的同人志社群为对象,研究这一社群与创造力的关系。他认为,流行视觉文化的创造力更需要社群才能发挥,让图像生产者和观赏者凭借特殊的美学建立属于特定社群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对未来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以及本土身份认同的追寻均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研究结果与索亚(Sawyer)于2007年提出的“团体天赋”(Group genius)的观念相吻合,即将协作看作创造力的关键因素,创造力与团体协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观念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创造力的新视角。

综观上述研究成果,可以认为有关创造力的研究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网状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范畴由个人潜能发展研究扩展为社会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研究。其中,部分研究揭示了学生的美术能力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但从视觉认知能力(个体)发展、创意产业(社会)发展等角度出发,探讨美术教育与创造力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则有待于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视觉认知能力与创造力发展

视觉认知能力是人类学习美术(亦称“视觉艺术”)的生理基础。视觉认知能力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与许多学科相关,生理学、心理学、美术学、教育学等均对视觉认知能力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产生影响。

20世纪90年代,乔治·布什(George H. W.Bush)总统正式颁布的“开发大脑十年方案”,促使这项研究有了重大的进展。如今在电子技术的辅助下,人的大脑活动可以用脑电图的形式记录下来“我们在近五年对大脑的了解要比过去一百多年来对大脑的了解增加了许多。”

21世纪初,英国的神经生理学家们的研究证明,“睁眼就看”的说法是错误的,视觉接受世界中的一切均需要脑力。视觉系统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引导手接触世界的部分,二是识别事物的部分。第二个部分需要的脑力更多,是视觉系统的重要部分,将“识”转化为“知”。脑科学家们还提出了“脑视觉”的概念,即“不是用眼,而是用脑看事物”的观点,揭示出美术鉴赏活动和创作活动不仅仅涉及心和手,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展示思考过程的一种途径。英国脑科学家塞莫·萨基(Semir Zeki)明确提出“美术的目的在于延长脑的功能”的观点,从生理学的角度揭示了美术教育在促进大脑机能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思维研究的焦点应该是革新和创造。犯这些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从生理学层而理解视觉认知特点和规律以及创新思维的产生过程,为美术教育与创造力的相关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哈佛大学的“零点项目”(Project Zero)是美术教育与创造力的相关性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项目。加德纳和他的同事们通过观察)儿童参与一系列美术活动时的行为表现,发现探究儿童关术的关键在于理解儿童全面发展的总模式。一些学者将美术的发展描绘为“U形曲线”图式。U形的前部分指学前儿童身上的高度创造力;槽型部分为想象力匮乏时期;最后又重新升起的曲线代表了一个全新的、更高层次的美术成就(至少某些青少年身上有此表现)。虽然加德纳认为儿童与成年人的艺术创造力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所有儿童和成年人天才艺术家之间也存在共性,那就是他们都享受不断探索带来的快乐,不畏他人的种种看法。此外,对于两者而言,美术媒介提供的是应对各种重大意义和情感的方式,是一些难以言表、无法通过普通语言交流得来的方法。

齐默曼( Zimmerman)等研究者通过对美术资优生的研究,发现其艺术进展与美术教师的指导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创意的艺术发展,不是发育成熟后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复杂能力,深受文化及教育机会的影响。美术教师的角色、美术教师对学生视觉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绝对不能轻视。发现问题、解诀问题的技巧是可以教导的,‘富有创意地进行思考以找出新的解诀问题渠道的能力也是可以培养的。

英国创意集团主席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指出“在某些圈子里,创意被认为艺术家独享的特权,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创意是一种普遍的智能,你可以从孩子们身上发现,我们也都人人拥有。”事实的确如此,多项研究证明,人人都具有创意能力,视觉认知能力的提高与创造力的发展是并驾齐驱的。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在提高视觉认知能力的同时,发挥创意并根据自己的创意选择相应的美术语言、美术表现手段和方式加以表达,促进自身创造力的不断发展。

四、培养创意人才的有效途径

20世纪90年代,学校美术教育被认为具有提供燃料,点燃心灵,激发愿望,并照亮所有的生命,帮助我们认识内在自我和周围世界的作用。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创意产业的兴起,创意人才成为21世纪社会急需的人力资源,美术教育与就业之间产生了高度的相关性,原先关术教育游离于就业之外的现象己大为改观,美术教育开始承担对国家做出独特贡献的重任。

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筷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 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并积极采取措施以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同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创意产业包括13个核心门类: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以及电视广播等。创意产业的3个外延领域是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

如今,英国的创意产业己超过金融业,跃升为一个具有强劲上升趋势的新型经济增长点,帮助英国实现了从“保守绅士”到“创意先锋”的成功转型。英国创意产业的显著成效为许多力求发展文化产业的国家树立了一个典范。美国、法国、丹麦、芬兰、瑞典、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纷纷发展创意产业,并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创意产业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和众多国家的战略选择。

综观各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创意人才的队伍。近年来,我国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相继建立起创意园区,但由于缺乏创意人才,因此造成了“有园区,但缺乏创意“有文化产业,却难见文化创意产业”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创意产业中大部分门类与美术有关,因此培养具备美术素养的创意人才的教育任务迫在眉睫。其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专业美术院校培养;二是通过学校美术教育培养。而通过第二条途径不仅有利于未来创意人才的培养,还有益于未来创意产业消费者的培养,从而为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认为,以创意为本的美术教育是培养创意劳动力、创意人才和创意阶层的有效途径,是一把开启未来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学校美术教育的环境中,美术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意,加强表达创意方法的指导,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目标。

五、学校美术教育缺乏创意

“教育是创意经济中最为重要的要素。……然而,当我们提教育时,我们必须非常谨慎关注其寓意。只有在能够帮助人们学习的时候,教育才会有用。……一个仅仅提供单向的、传递事实现象的教育体制对培养创造力毫无益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倡导交流、对话和思考的教育体制。”在此,霍金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指令性教育的弊端。目前,在我国学校美术教育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意的发挥,阻碍了创造能力的发展。

具体而言,缺乏创意的学校美术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缺乏想象与创作的空间和时间。

许多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每一堂只有35 - 45分钟的美术课制订三维目标,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要引导学生体验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创造能力,还要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为此,他们设计了诸多教学环节,而分配到每一环节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学生根本无法充分展开思维活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仅仅停留在表面,怎能产生创意呢?学生缺乏足够的练习或创作的时间,又怎能在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呢?

第二,美术教学示范和评价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方面,部分美术教师难以把握技法示范与创造能力的关系,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学生往往模仿范例进行描绘或制作,作品与教师的示范或教师所提供的范例雷同。另一方面,许多美术教师仅仅注重对学生作品的题材、构图和色彩进行评价,而忽视对学生作品中创意部分的分析与评价,学生的创意得不到及时的肯定或鼓励,抑制了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第三,尚未充分利用创意园区的资源。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我们以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青少年为对象开展了青少年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知与关术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去过创意园区的学生人数很少。而以三地美术教师为对象开展的《美术教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知及其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约占调查总人数30%比例的美术教师很少或几乎不去博物馆、美术馆或参观艺术展览,而占调查总人数70 %以上比例的美术教师尚未参观过创意园区或创意市集。虽然学生和美术教师均对创意产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但了解和认识的程度都比较低。这显然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创意人才是不利的。

究其根源,其关键在于美术教师尚未真正理解学校美术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独特贡献。《青少年对文化创意产业认知与美术教学的问卷调查》和《中小学美术教师对文化创意产业认知及其美术教学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青少年普遍认为美术学习对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有帮助,因为通过美术学习可以提高“绘画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等,但美术教师所认同的教学目标却并没有集中在这几方面。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与青少年普遍持有创意具有“改变生活”的作用的认识相比,大部分美术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创意具有这一方面的作用,由此可见美术教师对“创意”作用的认识低于青少年的认识程度。

另一方面,美术教师自身缺乏创意也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美术创作需要“创意”,美术教学同样需要“创意”。在产生“创意”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问题并围绕问题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进行探究,并通过这样的过程亲身体验产生“创意”方法。而部分美术教师却很少充分展开思维活动以产生“创意”。试想一位不知如何产生“创意”的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又怎能激发起学生的创意呢?当然,我们不能仅仅追究美术教师单方面的原因,在这一问题的背后所暴露的则是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课程(职前)的问题与美术教师培训(职后)的问题。

六、构建面向21世纪创造力的学校美术教育

“地平线上己经出现了我们无法想象或理解的思想、发现和事件。虽然将是未知的并且是以前没有过的,但我们可以开始看到并追踪其轮廓,并开始准备第一份蓝图。”如今,创意劳动力、创意人才和创意阶层己成为社会急需的人力资源。与其他阶层的人才相比,创意阶层的人才特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具备某些方面的艺术技能;第二,具有创意思维和创造能力。

根据21世纪创意人才需求的标准,针对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提出开展以“构建而向21世纪的创造力”为目标的学校美术教育的建议:

(一)勇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在第32届InSEA国际美术教育学会世界大会上,大会主席日本学者福本谨一指出:“为提高各国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创造性、提高文化水平是必不可少的。以这一认识为基础,重视美术教育中创造性的开发与产业的关联,美术教育承担着作为国策的基础教育的一翼的任务,这己成为世界的潮流。”因此,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勇于迎接挑战,提高对学校美术教育在创造力培养方而具有独特价值的认识,凸显培养学生具备而向21世纪的创造力的教育目标。

教师是改革的中心。“虽然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改革的设想来自许多方面,但是,只有教师才能提供来自于教室本身的深刻的、有直接经验的洞察力。他们还能为改革提供别人所不能提供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学生、教学技巧和学校文化。”通过美术教师教育课程,帮助关术教师真正认识到学校美术教育对青少年现在生活和未来发展所起的作用,即创造力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国家和个人成功的关键,而美术教育正是激发创意、提高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引导美术教师勇于超越自我,迎接挑战,学会针对所面临的问题开展专题教学研究的方法,提高开展以激发创意、培养创造力为重点的美术教学活动的能力,在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促进自身专业化的持续发展。

(二)主动进行跨领域思考与学习

《创新美国》中指出:“每一点创新都包含多学科的知识。它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交义学习。”创新的途径之一是“增强新的学科和方法。创新的本质在于多学科的交汇处会出现创新,并在基础知识转换时期,创新会在全新的领域、新的课程结构和知识的新结构形式中出现。”

我们要融入创新,而不仅仅是“进行创新”。在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增设与创意产业相关的系列课程,通过现行中小学关术课程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引导学生以多元的、网状的思考模式改变以往单一的、线性的思考模式,理解美术与更广阔的领域中思维和行为之间的互相联系,学会跨领域思考与学习的方法,并逐步树立起为发展我国的创意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的志向。

(三)积极开展新媒体艺术的教学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新媒体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交汇处出现的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艺术。新媒体艺术作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其互动性、参与性使“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想真正得以实现,并从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观者。与以往艺术家单独完成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不同,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通常由一个团队集体完成,凸显“团体天赋”的特征。

近年来,笔者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实习指导研究”项目,以大学教师、师范生与教育实习基地学校教师组成研究团队,以新媒体艺术作为教育实习的内容,探讨如何指导师范生根据教育实习基地学校的特点融入新媒体艺术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途径及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研究证明,开展新媒体艺术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了解艺术与科学的有机联系,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跨学科活动的方案,发展综合解诀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今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都市的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应陆续导入新媒体艺术,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总结经验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四)加强教育环境与公共空间的联系

澳大利亚学者格里尔逊·伊丽莎白(Grierson Elizabeth)指出:革新是美术与产业之间的桥梁,应将美术作为在公共领域中进行革新实践的力量。教育环境与公共空间相联系的实际案例证明了创造性、设计、技术革新的有效性。在构建与将来有关的文化足迹的过程中,为促进与美术、教育和文化遗产相关的产业振兴,有道德地配列创造性和技术革新的模型,这才是今日追求的焦点。

如今,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等都市中有许多创意园区。这些园区中设置着许多美术作品,还设有画家、雕塑家、新媒体艺术家和设计师、工艺师、建筑师的工作室。这些都是学校美术课程的资源,而有些园区就在中小学校或学生的住宅附近。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美术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介绍当地的创意园区及参观方法,组织或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创意园区,观赏美术作品,与艺术家对话,调查创意产业的现状,探究其发展的趋势。

(五)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是否找到新大陆,而在于能否以新的眼光去观察。”在开展《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断进行反思,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寻求新的解诀途径及方法,提供在我国各地学校美术教育中可供推广的培养创意人才的多种途径和具体方法,并提出学校美术课程与创意产业相结合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我们将通过多种途径,如通过互联网、参加国际美术教育学会、邀请各国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学者来访等渠道,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和研究,开阔视野,促进美术教育创新,真正达到以美术教育构建而向21世纪创造力的目标。

七、结语

我们未来的社会、未来的城市是多维的,人、建筑会和植物一样自由地伸展、自由成长和自由地交往。过去那种固定的关系、直线化和平而化的表达方式、思维习惯和建筑空间都将受到巨大的冲击。

在充满挑战和变革的21世纪,培养创意人才,形成创意阶层己成为许多国家创新教育的重要战略目标,这正是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绝好时机。通过优质的美术教育活动,我们鼓励每一位孩子开发和利用自身的大脑,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为他们提供发展创新性潜能的机会和途径,促使他们成为创意人才,以此构建而向21世纪的创造力,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这正是学校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之所在,也是21世纪学校美术教育的灿烂前景。

原载于《艺术百家》2010年第3期

整理/长沙层楼画室www.csclhs.com2016.9

新闻分类
联系我们
  • 长沙层楼画室官网
  • 联系地址:长沙市雨花区韶山南路248号南园大厦(潇湘晨报旁)11楼1107室
  • 电 话:0731-88033319
  • 手 机:1857316986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