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细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详细

【创】走出创作中的两条路径-郑路

来源:本站 作者:层楼画室 更新时间:2021/11/15 17:45:49
在艺术家郑路的自我审视中,自己迄今为止的创作历程中有这样几个关键阶段:色弱的自身条件使得他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愿去报考油画专业,而转往雕塑,先后在鲁迅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及公共艺术;因L.V.M.....

在艺术家郑路的自我审视中,自己迄今为止的创作历程中有这样几个关键阶段:色弱的自身条件使得他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愿去报考油画专业,而转往雕塑,先后在鲁迅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及公共艺术;因L.V.M.H.奖学金而去往巴黎的短暂学习经历让他确定放弃写实雕塑的路线,转而走向材料转换的探索。

在毕业之后呈现的众多展览之中,以台北当代艺术馆的《潮骚》(2015)、侨福当代美术馆的《唯止》(2016)以及龙美术馆西岸馆的《耳且》(2016)为代表,昭示着艺术家在物质材料转换的基础上更近一步,开始探索声音、光材料的转换。而在谈到近几年创作的一个关键节点,郑路提到了在七木空间呈现的一个小型个展《奈何》(2019)。

足够实验:突破线性逻辑的探索

《奈何》展览中仅呈现了一件同名装置作品,由大量棉花糖和一座“桥”组成,持续时间两个小时。2017年的一次运输事故让280KG白糖砸进了郑路的生活和创作中,几乎是直觉性的,郑路感受到了这是一种可以深入挖掘下去的材料提示。于是如何将这批骤然降临的”材料提示”转化为创作语言成为了郑路长达两年的“使命”,直到在银川偶遇了代表着民间丧葬文化景观的“奈何桥”,“桥”的意向瞬间和“糖”相连。在《奈何》中,郑路将糖制成棉花糖,利用其如云彩般的形象托起了一座连通生死“奈何桥”,而受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局限,棉花糖迅速在两个小时内融化,在郑路看来,这个从成型到融化的过程,如同生命的逐渐萎缩与消失,恰如其分地回应了他在此阶段对生命终将归于无可奈何的认知。


近年来郑路的公共艺术作品中,大量可见太阳能、LED灯等新材料的运用,且体量都不小。其中,《差翅亚目之目》(2019-2021)是其中呈现面貌较为完整的一个系列创作。郑路对太阳能的关注源自于自己之前买的一个太阳能警示灯,以及对汽车尾灯的想象与探究。在他看来,如汽车尾灯的结构一样,人类的很多设计都有意无意地触碰到了自然与生物的最终规律。这种隐隐约约的思路终于在敦煌的展览”发光体”中得到实现——依托于敦煌光伏电站的地理位置,郑路制作了一个与白天发光的光伏电站相呼应的巨大太阳能装置,白天蛰伏吸收能量,夜晚苏醒发出光亮。通过这只巨大的人工“复眼”,郑路也得以在艺术实践中思索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嵌套与进化,回应了当时颇为关注的由凯文·凯利提出的“生物和机器的联姻”这一概念。

《差翅亚目之目》在敦煌展出过后,这一昼伏夜出的机械生命体随即游牧到了阿那亚的海中央,接受海水的拍打侵蚀,最终被逐渐肢解;此后下一站又来到了北京798艺术区的停车场,回到了一件艺术作品最为熟悉的场域。郑路将这三个地点的《差翅亚目之目》称之为从1.0到3.0的不断进化,有趣的是这三个地点并非刻意选择,但却在不自觉间覆盖了自然、人工介入的自然以及城市等不同场域空间。

长沙层楼画室www.csclhs.com编辑 2021.11月


新闻分类
联系我们
  • 长沙层楼画室官网
  • 联系地址:长沙市雨花区韶山南路248号南园大厦(潇湘晨报旁)11楼1107室
  • 电 话:0731-88033319
  • 手 机:18573169868(微信)